在豆瓣,有一个名为“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”的小组,成员高达五万余名。
(相关资料图)
顾名思义,这个小组是海外留学归国的同学,特别是那些找工作或进一步求学不太顺利的,发发牢骚的自留地。
最近这个小组有点“炸”了,成员们纷纷吐槽2023年找工作简直是地狱模式。
比如这位博主在留学前,就有5年工作经验,哪知读完硕士回来,工资反而更低了。
(图源:豆瓣app)
对这样的现象,有媒体发问:花百万留学,月薪只有5000,真的值得吗?
(图源:微博)
留学镀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
对于这个问题,应该先问为什么,再问是不是:你究竟为什么出国留学?换言之,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什么。
对于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而言,许多人出国留学的目的非常明确,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。
那么很不幸,从目前来看,留学的投入产出比已经大不如从前,而且未来还会不断降低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与教育局的数据,1978年只有860人出国留学,2008年已经达到17.98万人,2016年是54.5万,2019年是70.35万。
之后受到疫情影响,有所回落,但2020年和2021年的人数也分别达到了45.09万和52.37万。
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,留学生这一身份失去了稀缺性,出国镀金的成色自然也会大打折扣。
奔着“找个好工作”这个终极目标,要想留学留得值,就得早做规划,提高容错率。
一方面“开源”,申请时选择好就业的专业,然后积极参加大公司实习,积攒人脉和经验;
另一方面“节流”,选择学费相对便宜,甚至免费的西欧国家(如德国、法国、荷兰等),但也需要付出学习小语种的时间成本,或者选择学制短的英国、香港等地,降低生活成本。
普通人家,步步为营,精打细算,希望能离梦寐以求的好工作更近一些。
然而,对于中产以上的家庭来说,留学或许只是人生中的一个体验。
他们可能是想避开体制内的竞争,或是选择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内继续深耕(如摄影、音乐、文学等),没有太多功利的想法,只求拓宽眼界,自然也就无所谓是不是值得了。
值得一提的是,以哈佛、耶鲁、普林斯顿为首的藤校,学费每年都在上涨。
(图源:搜狐新闻)
现在如果去美国读本科,藤校的学费逼近9万美元,换算下来一年差不多要60万人民币,再算上食宿费和生活费,四年400万打底,还是在相对省钱、不败家的情况下。
这要是回国月薪5000,就算一年能涨薪20%,也要将近20年才能赚回本。
不得不承认,留学镀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现阶段,出国留学已经成了教育中的奢侈品,而不再是投资品。
学历正在通货膨胀
近几年,学历正在迅速通货膨胀。
此前,媒体报道“北大研究生毕业在食堂做阿姨”话题引发网友关注。
不少人关心,如此高学历为何屈尊做食堂阿姨?也有人好奇,在北大食堂做阿姨是否有编制?
(图源:小红书)
还有985毕业生,放弃大厂offer,选择在街道办做公务员,只因为“宇宙的尽头是编制。”
(图源:百度新闻)
很多工作看起来也不需要高超的技术,有些甚至专科就能干了,现在却卷到了硕士。
试想,市场上的岗位数量变少了,但收到的简历却越来越多,用人单位干脆用学历一刀切,提高门槛,虽然简单粗暴,但相对高效。
于是,许多年轻人纷纷陷入内卷,誓死要拼一个硕士学历出来。
要是本科绩点不够,保不了研,那就只剩下两条路:出国留学和考国内研究生。
担心自身的学术背景不是特别优秀?
没关系,如果只是为了一张研究生的文凭,在留学与考研这两条看似截然不同的道路上,凭借着特殊的技巧,大家都能殊途同归。
选择出国留学的,专门挑招生人数多、好申请的学校和专业。
学的是啥不重要,只要能顺利毕业,拿到学位就好。
在这种情况下,很多留学生出了国,结果错愕地发现,课堂上都是中国同胞,有时候甚至连老师都是中国人,基本可以直接用中文开讲了。
(图源:vogue)
这就是传说中的“反向留学”。
本来以为出国能了解不同的文化,交到外国朋友,结果却拥抱了大量的老乡,真是两眼泪汪汪。
这样的情况,往往一年制的项目,如英国、澳大利亚,是重灾区。
根据领英统计,2022年20.7万中国留学生从英国毕业,对这些国家来说,留学教育已经产业化,“水硕”的称号也由此而来。
另一部分人,他们不愿意花大价钱出国,为了能拿到硕士学位,宁愿逆向考研——那些本科在985、211名校的人,却选择考双非院校。
什么名校光环?哪有实实在在的学位重要啊。
只是这样一来,考研的竞争愈发白热化。
它已经不再是过去普通学子向往名校、逆天改命的存在了;而是名校学子为了拿一张文凭,向下的一条退路。
2023年考研人数高达474万,五年前,这个数字只有201万。
然而,当“人均硕士”的时候,硕士文凭也就不稀罕了,难道要卷到“人均博士”?
个人如何在内卷中找到出路
目前,面临着这些痛苦的,大多是00后。
有人曾这样形象且精准地概括这一代人:
他们在中学时代,看到了经济快速增长,社会高速发展,一切欣欣向荣;
看到父辈们的辛勤付出,大多都得到了回报;
看到比自己大七八岁的表哥表姐们,勤奋读书,考上好大学,然后找到好工作,努力工作,赚到钱,买了房子,结婚生子,小日子红红火火。
他们坚信,自己也会这样,努力就有回报,付出就有收获。
然而,时代变了。等到自己走出象牙塔时,机会却迅速消失,想象中的幸福生活,就像梦一样遥远。
高考每年在扩招,去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经突破了1000万,几乎比20年前翻了一倍,就业的竞争已是史无前例的激烈。
(图源:腾讯新闻)
想要逃避,出国读个研?
不好意思,除非你能在国外留下来,否则最多三年后,你还会面临同样的情况,甚至更激烈。
到时候怎么办,再去读个博吗?
很多海归抱怨,工资低,工作不喜欢,不知道每天拼死拼活的意义在哪里,看不到未来,这并不是他们矫情,或者本身不够努力。
只是他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,高学历的光环、名校的光环正在褪去,在未来,“读书好”,“成绩好”和“找得到好工作”已经不能划等号了。
(图源:unsplash)
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,有人形象地说,“时代的一粒沙,落在一个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”
在时代剧变之下,个人的命运,其实是很渺小的。那我们该怎么办呢?
要么接受现实,遵守游戏规则,继续卷下去;要么寻求突破,走出内卷的圈套。
不妨先尝试重新认识自己的特质,接纳,自洽;然后再探索外部资源,多试错,也许就能找到一条全新的赛道。
举个例子,1000万毕业生如果人人都是你的竞争对手,那你很快会在内卷中灰飞烟飞;如果这1000万人是你服务的客户,那这将是一个广阔的市场。
伟大的机遇就酝酿在危机之中。
与他人竞争的本质,是由于你在和别人做一样的事。只有独辟蹊径,才能避开内卷,与君共勉。
作者:慧言
责任编辑:渡边
标签: